百度云网盘下载 影视资讯 《庆余年2》防皇后,骗范闲,让二皇子背锅,瞒庆帝,太子好算计

《庆余年2》防皇后,骗范闲,让二皇子背锅,瞒庆帝,太子好算计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Re88Q2QOZ7xJTgtiqcYGN03C

为了春闱,范闲千防万防,就是为了给考生一个公平,结果到最后放榜的时候,还是出问题了,杨万里的名字被太子的门客顶替了。

杨万里的文章范闲看过,达不到头名,但上榜肯定没问题。

因为科考前,范闲跟杨万里等四人接触过,所有人早已认定了他们就是范闲的门生,未来不管他们去哪儿,都摆脱不了“范闲的门生”这几个字。

杨万里也因为这几个字,被无辜牵连。

范闲明明结交了四个人,为什么这些人只盯着杨万里?

杨万理,史阐立,成佳林和侯季常,都跟范闲关系匪浅,可最后这些人却只盯着杨万里,一来另外三个人的文采没有他好。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范闲特别看了杨万里的名字。

让人以为范闲最重视杨万里,所以杨万里就成了那个“殃及池鱼”的鱼。

范闲直接找上太子,太子假装不知,还让人把事情闹大,让二皇子背锅。

马上就要放榜了,邓子越经过陈萍萍的同意,让人带着榜单让范闲先看,范闲一看,发现杨万里的名字没了。

他跑到礼部,重新查阅试卷,杨万里的的试卷放在了中榜一栏,可名字却被替代了,而这个名字,刚好范闲看到过,那是春闱之前,太子让他特殊关照的一批中的一个。

范闲不是个墨迹的人,既然知道了对应的人,他赶紧让人查封礼部,不让人进出,其实是为了不发榜,为杨万里讨回公道。

范闲独自跑去找太子,太子早就知道了替代名单一事,立马告诉范闲,说这不是他干的,是有人诬陷的。

而这个人,最可能是二皇子,毕竟二皇子恨他。

太子趁机提出,既然都已经替代了,不如就这样,到时候他利用自己的权利给杨万里一个官位,而他的门生也有了上榜的机会,简直是两全其美,可范闲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万一被人发现,把这徇私舞弊闹大,太子到时候收不了场。

太子一想好像也对,那就闹大吧,让所有人都知道,不过一会的功夫,范闲为天下学子讨回公道这件事就传遍了京城。

为什么说替换杨万里的名字,是太子做的呢?

一,太子这个人,惯会扮猪吃老虎,利用他人之手,达成自己的目的。

上一次,范闲想要查二皇子,于是就从贪污查起,可范闲为了避嫌,就想把这查贪污的事让给都察院赖御使。

赖御史是个刚正不阿,又偏执疯狂的人,为了庆国,他可以弹劾庆帝,弹劾皇子,对上百官从来不虚,范闲就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站在前面,吸引火力,而他在暗中查探二皇子走私的事情。

凭借赖御使一个人是没办法的,在关键时候,太子的门生站了出来,为他造势,把赖御史架起来,庆帝看都这样了,只能让赖御史上。

表面看,这件事是林相利用太子的门生帮助了范闲,实际上是太子故意利用林相的手,给二皇子使绊子。

二皇子不喜欢太子,太子也恨二皇子,只要能给二皇子使绊子,他都一百个愿意。

这一次也一样,有人想要利用他之手,给范闲使绊子,而他却顺水推舟,嫁祸给二皇子,让范闲更加怨恨二皇子。

可范闲不是那么好欺骗的,他跟二皇子争斗多时,对他不能说是了如指掌,但绝对是了解甚多,知道他这个人要做绝对是七弯八拐不给自己留隐患,而不是像这么直接。

二,换了杨万里,自己的门生上,想要试探范闲的底线。

太子很欣赏范闲,不管是在百官面前,还是在庆帝面前,他都毫不犹豫为范闲说好话,让多少人都以为范闲如今跟了太子。

可范闲对太子,并没有那么信任。

太子想要通过这件事试探范闲这个人的底线,看他对自己的容忍度,如果这一次,范闲放弃了追查,让他的门生代替了杨万里,那么他下一次会继续试探,直到把范闲的底裤扒开为止。

没想到范闲还是那么刚,得知是太子的门生,不管不顾地找上门,还拉着去找庆帝,这也给了太子一个警惕,那就是范闲眼里,绝对容不得沙子。

未来的太子,不管做什么,都得避开范闲,而他烧史家镇的事,更不能让他知道。

也让太子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不管任何时候,范闲不会变,他是值得深交的。

当然了,如果范闲根本不计较,那他等于多了一个助力,有了上榜的门生,将来又可以占一个重要的官位。

赢了,多一个官位。

输了,少一个无关紧要的门生。

不管输赢,太子都是赚的。

试探皇后,防备皇后,太子这一招好算计。

太子修改名册,不仅是为了试探范闲,也是为了试探皇后。

其实,对于皇后来说,太子是不喜欢的,因为她管得太多了,自己在家画个画,她都让人把画拿走了,还逼着他不得不亲自烧毁,断了自己的念想。

他是皇后的儿子,不是她的工具,她怎么能事事控制呢?

曾经,他以为唯有母后真心对他,试试为他着想,后来才发现,皇后跟庆帝一样,都希望他当一个听话的傀儡,为他们所用。

凭什么呢?他是个人呀,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从生下来就当了庆帝的傀儡已经很可怜了,结果到来发现,母后也把他当作傀儡,让他情何以堪呀。

所以太子想要反抗。

他利用这一次修改名册的事,想要试探皇后的人脉,是不是真的已经遍布东宫,他做什么都在她的眼皮底下。

幸好,最后成功了,皇后并没有怀疑他。

皇后只是担心范闲这么做,会拉了太子面子,让以后的门客对太子有意见,可太子并不怕,因为只要他一天是太子,那么来找他的门客就不会少。

太子利用了庆帝,正大光明算计。

以前我觉得二皇子才是庆帝心里的蛔虫,庆帝想什么,二皇子就给什么,多少次帮了庆帝的忙,这一次我才发现,真正了解庆帝的是太子。

皇后说,太子跟庆帝一模一样,都是冷血无情,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之人。

从侧面也说明了,太子才是最了解庆帝的人。

这一次,庆帝想要利用范闲,查过往五年的科举舞弊之事,可范闲比较咸鱼,如果不是枪抵上了脑门,他是不愿意去干的。

入京,是因为皇帝赐婚,不能抗旨。

出使北齐,是因为亲人被拿捏,他不得不去。

主持科举,是因为名声打出去了,他不得不接。

所以,范闲做什么都是被逼的,没人逼他,他就摆烂。

春闺这段时间,范闲可谓是劳心劳力,生怕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吃喝住行,以及阅卷,几乎事事亲为,生怕一个环节出错。

中途那么多苦难,范闲都一一解决了,最后一步,如果再找不到办法,那范闲就要回去摆烂了。

庆帝做了这多么努力,铺设了这么多的路子,为他造势,为他扬名,可不是为了让范闲挑骡子摆烂的,他一定要让范闲按照他的路子,一步一步往前走。

得知杨万里的名字被顶替,太子和范闲进宫,而范闲接下了科举舞弊案时,二皇子都开始看不懂了,他感觉在他们的周围,有一双无形的手,正推着所有人一步一步往前走,具体要走到哪儿,去向何方,都是一团乱麻。

二皇子看不清楚,可太子看清楚了。

太子太了解庆帝了,他想要利用范闲肃清朝堂,把范闲捧上文人的高度,让范闲成为大庆的标杆。

而查清科举舞弊就是范闲的踏板。

于是太子就顺势让人替代了杨万里的名字,这样一来,不管结果如何,庆帝都不会追究,毕竟这件事让他达成了目的,让范闲不再咸鱼。

而太子更不会暴露。

上一次,太子的门生为赖名成呐喊助威,后来查明是林相干的。

这一次,太子的门生再次被利用,庆帝肯定不会第一时间认为他在喊捉贼,只会想,这太子也太废了,怎么次次被人利用呢?

当然了,这样一来,庆帝对太子更加放心了,毕竟这个继承人这么笨,短时间内不会对他造成威胁,他可以放心地用了。

太子也是利用了庆帝这种心理,再一次逃过一劫。

可以说,太子这一局,算计了所有人,真是拿捏人心的好手。

这一局,太子只损失一点面子,一个门生,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

面子这个东西,反正太子在庆帝面前,在百官面前都是没有的,多点少点,不碍事,而门生就更不怕了,反正对于太子来说,少一个无伤大雅。

就是不知道,太子揭穿的那一天,庆帝会不会戳瞎自己的双眼,这么多年,他也算是阅人无数,事事把控从无错漏,最后却被儿子啄了眼。

真希望那一天,赶紧到来,看这两父子相爱相杀。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