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网盘下载 影视资讯 《再会长江》:日本导演竹内亮用“老友记”见证中国十年巨变

《再会长江》:日本导演竹内亮用“老友记”见证中国十年巨变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PwIjw4aEKfropz7GNMgQbX0r

十年前,日本导演竹内亮为NHK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记录了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沿岸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深爱上了中国这片土地,并决定迁居中国。

2021年,竹内亮再次出发,重走长江之旅,拍摄了纪录片《再会长江》。2022年,这部纪录片先以9集剧集的体量登陆各大视频网站,至今豆瓣评分高达9.3。而电影的版本,竹内亮提炼了新的思路和主题线索,通过一条河展现中国十年的变化。

《再会长江》海报

《再会长江》将于5月24日全国上映,5月22日,影片在上海举行盛大首映礼。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口所在地,不仅是竹内亮影片开始的地方,也是改变了片中重要的人物茨姆人生方向的重要地点。首映礼上,竹内亮与茨姆也惊喜现身,与观众交流影片台前幕后的故事。

主创人员与观众合影

今年4月,《再会长江》在日本上映时,不仅荣登文艺片榜首,更以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温暖影像,吸引日本影迷走进影院,通过电影作品认识到一个更加现代、真实的中国,不仅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更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与意义,并获得中国外交部的点赞和肯定。

从“追星”到“老友记”,与长江重逢见证中国变迁

《再会长江》通过竹内亮敏锐的镜头和细腻的叙事,真实记录了长江沿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的奋斗精神。影片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成长和梦想实现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在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快速发展。

谈及电影版《再会长江》的创作背景和思路,竹内亮表示:“电影版从上海开始到源头,故事线逆流而生。主题是通过一条河展现中国十年的变化,所以用了很多十年前拍的素材。电影版不仅在故事线和场景上有所不同,更是通过对比十年前后的素材,展现了中国十年的巨大变化。”

导演竹内亮

事实上,这个项目从创意之初,就已经决定了要以电影的版本呈现。竹内亮特别强调了他在拍摄过程中所用的创作思路:“我本来就想做电影,所以拍摄的时候也是以做电影的前提下去拍的,画质也好、构图也好,都是按照电影的想法来进行的。”这些要求使得《再会长江》在视觉和叙事上都有了更高的艺术水平。但同时,他也深知,纪录片在电影市场上注定是小众的门类,因此,他先制作的剧集版本,通过网络传播建立品牌,通过口碑积累和扩散,希望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作为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日本国内外均有着丰富的纪录片创作经历。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日本NHK电视台,参与了多部重大纪录片的拍摄,如《长江天地大纪行》和《世界遗产》。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摄影技巧和叙事能力,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切关注。

在面对媒体的采访讲述中,竹内亮谈到,自己过去在全世界拍过许多河流,“但从没有哪条河的入海口像长江这样,大到用无人机也无法拍摄完整。”

竹内亮还在日本时便喜欢长江,因为熟读三国的故事,赤壁之战等典故让他对长江充满了向往。十年前为NHK拍摄长江,对他来说像是一次追星的旅程,“长江是我的偶像,我很崇拜它。”也正是这份距离遥远的记录感,加上当时言语不通,“当时看到的更多是表面的东西,它的美丽、它的壮观。”

2013年,竹内亮移居中国南京,真正地成了一个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人。这些年他学会了中文,也进行了更多深挖中国人文社会的纪录片创作。“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竹内爱这样形容这些年他在中国的创作。2020年,拍摄的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出圈,让他成为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也为他与长江的重逢打下基础。“拍摄长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以前因为NHK,别人会同意你拍摄,但后来是因为大家认识了竹内亮,我才能够有机会再会长江。”

十年前在创作《长江天地大纪行》时,因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给竹内亮留下深深的遗憾。迁居南京后,自己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决心弥补这一遗憾,再次踏上了长江之旅,这也是他创作这部影片的动力所在。

2011年,竹内亮的拍摄花絮。

比起上一次从陌生人的角度探寻、发现的角度,这次的《再会长江》更像是一次“老友记”,通过寻访曾经的拍摄对象,从具体的人物出发,通过个人化的视角,讲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

《再会长江》剧照

通过对比十年前后的素材,中国在这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更体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上。

在与现场观众互动过程时,被问到两次长江之旅的不同感受时,竹内亮深思片刻后给出了两个字的答案——“巨变”。他深有感触地解释说,“中国就像一个永动机,时刻都在开足马力向前奔跑。10年的时间,这里变化很大,环境变得更加环保干净、住所变得更加宽敞气派,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幸福,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变化也更加开放包容。这种变化特别吸引我,我非常喜欢中国充满活力的变化,希望能通过我拍摄的纪录电影,让更多的朋友认识中国,继而亲身来中国走走看看,感受现代中国的发展脚步。”

茨姆

被上海改变人生的小女孩,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首映礼上,竹内亮片中的“人气王”茨姆惊喜现身,质朴灵动的表现一如片中的天真纯净。她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长,也是中国偏远地区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的真实缩影。

作为纪录片的主角之一,茨姆在首映礼上分享了她十年前第一次来到上海的经历以及这次经历对她人生的影响。茨姆回忆道:“上海之旅是让我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开阔了我的眼界。如果没有那次上海之行,我可能不会有现在的民宿。”

在采访中,茨姆介绍,自己在回到家乡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很多新技能,比如餐饮服务、电脑操作等。她从一个“连叠被子都不会”的小女孩,到如今亲身设计把关民宿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没去上海,我甚至都不知道房间里可以有独立的卫生间。”不仅如此,她通过贷款数百万元开启自己的梦想,“这些是如果没有在大城市开过眼界,在以前我们保守的观念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再会长江》角色海报

面对观众问及看过花花世界后对家乡的感情时,茨姆坦率地表示,“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高楼大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在上海过生日,有很多的第一次,这些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当我回到香格里拉后,我感受到家乡和上海的差距很大,这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家乡也能像上海一样繁华,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影片最后的彩蛋中,茨姆和心心念念的“冬冬哥哥”(日本演员、主持人阿部力)在香格里拉的民宿重逢了。首映礼上,竹内亮帮观众问了一个所有观众都关心的问题——再一次见到冬冬时的感受。茨姆俏皮地开启“抱怨吐槽”模式,开玩笑说当时对竹内亮的安排感到不满,并戏称“讨厌他”,“我想过跟冬哥相见的场景有很多次,但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当时我真的非常惊讶,没有任何准备。你明明知道他是那么重要的、我10多年都想见一个人,你就不能给我透露一点吗?怎么会有这样的导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楚玛尔河

拍摄本就是一种“干涉”,情感比观念更重要

在竹内亮的纪录片创作中,真实记录与导演的介入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他伦理观念的重要体现。十年前,竹内亮首次将茨姆从香格里拉带到上海,给纯真的心里打开一扇看向更广阔天地的窗口;十年后,《再会长江》又再次让她走红网络,民宿生意也变得火爆。这种深度介入拍摄对象生活的方式,使得竹内亮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对人物命运的主动参与。

在《再会长江》首映礼上,纪录片导演范立欣与竹内亮进行了深度的交流。范立欣对竹内亮的创作理念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赞赏。他指出,竹内亮的作品通过时间的重量来展现个体与社会的变化,这种创作方式非常高级,也极具力量。范立欣认为,作为专业纪录片导演,把自己融入现实的故事当中,“需要很大的勇气,深入拍摄对象的生活,是一种非常温暖的表现。”通过对人物生活的深度介入,捕捉到了最真实的情感和变化,这正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所在。

竹内亮认为,拍摄本身已经干涉到了拍摄对象的生活,因此与其试图保持冷静的旁观,不如深入介入,捕捉到更为真实和动人的瞬间。

在面对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中,竹内亮提到:“我不相信有那种完全冷静旁观的记录。人和人的关系本身就是相互干涉的,而这种干涉反而能带来更多的真实。”他认为,导演出镜以及团队成员的存在,都可以增强影片的真实性,因为完全忽视拍摄团队的存在反而是刻意的。

如今被网友们誉为“蹭饭狂魔”“聊天鬼才”的竹内亮非常喜欢这些粉丝对他的爱称,并回应到,“其实也不是每顿都蹭,最近蹭得比较多,以前我也会请人吃饭的。”

竹内亮谈到自己喜欢拍摄纪录片的原因,“因为真实的表情和故事打动人的时刻”。“比如茨姆想念冬冬的哭泣,这种情感是无法演出来的。”竹内亮认为,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在当今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真实的记录显得尤为珍贵。

这些理念贯穿于《再会长江》的拍摄过程中,使得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长江沿岸的壮丽风景,更深刻反映了沿岸居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故事。竹内亮在首映礼上还分享了他未来的计划——希望通过更多的纪录片作品,继续记录和展示中国的社会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