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网盘下载 影视资讯 雍正王朝:邬思道第一次献计,话还没说完,为何胤禛就“跑了”?

雍正王朝:邬思道第一次献计,话还没说完,为何胤禛就“跑了”?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PDiz5n4RFJa4KuY6AkNXew72

文丨卿心君悦

邬思道,一个其智如妖的人物。

在整部《雍正王朝》里,他的智商与谋略绝对称得上是天花板级的存在。老四胤禛最终能够顺利夺嫡,邬思道功不可没。

关于邬思道的名场面有很多,后续会逐一分析。今天要聊的,是邬思道第一次以谋士的身份,就追讨国库欠款一事,为老四出谋划策。

这件事,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小插曲:邬思道给老四分析完欠款官员们的情况,同时建议老四接下差事,可还没等邬思道给出具体的策略,老四便以“太晚了”为由,强行止了谈话。

那么为啥邬思道的话还没说完,老四就“逃跑”了?

真相就藏在那场对话里。

各怀鬼胎

老四怎么也没想到,向来人缘一般的他,有一天会成为众人力推的对象。

这话要从康熙决定追讨国库欠款一事说起。

黄河发大水,国库却空的见了底,钱都被官员们以各种理由挪借了,赈灾修堤的钱只能靠朝廷刷脸去筹。

为了避免再发生无款可拨,无钱赈灾的事,康熙下定决心追讨国库欠款。

目标有了,接下来就是敲定负责此事的人选。

康熙之所以要找人专门负责此事,而不是下旨强制要求,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是康熙清楚,一道旨意并不能让官员们乖乖地把钱还回来,他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在那些人看来,欠款的人那么多,康熙又不能真的挨个抄家,所以势必会能拖就拖,能赖就赖。

另一方面,欠款的官员中不乏一些曾跟着康熙出生入死的老臣。康熙不想背负“逼迫”有功之臣的骂名,也不想站在群臣的对立面。

也因此,于公于私,康熙都需要找个人牵头负责此事,既能帮他追缴欠款,又能挡在他的面前,缓冲矛盾,保全他“仁德”的圣名。

说白了,这属于典型的“好人老板做,恶名下属背”。

为了鼓励皇子阿哥们毛遂自荐,康熙许诺,只要办好这个差事,就加封其为亲王。

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意味着高风险与高代价,这个差事就像老鼠夹上的奶酪,闻着是真香,一碰是真要命。

如果只是得罪人还好说,能让领导满意也算是没白忙活。怕就是怕,人都得罪光了,事还没办成,到那时,就真是里外不是人了。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太子与老八破天荒的站在了统一战线上——举荐老四出任追讨欠款的大臣。

太子推举老四的原因很简单:

其一,老四是自己人,让老四接下这个差事,就可以给他大开方便之门。他欠款的事不仅不会被捅出去,还有可能暗箱操作一番,一笔勾销。

反之,一旦八爷党接手了差事,拿住了他欠款五十万的把柄,势必会借题发挥,捅他一刀。

其二,在太子看来,差事是难办,可万一办成了呢?这一点不得不防。

虽然他并不希望看到多了一个亲王威胁他,可如果非让他在老四与老八之间选一个,他宁愿这个亲王落在老四的头上。

总之,只要对自己有利,卖队友的这种事,太子是从来就没含糊过,他压根就不在意老四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承担怎样的风险。

而老八的想法也很明确:

亲王虽好,但得之不易。

老八走的是亲民路线,又以“贤”字自居,这种得罪人又吃力不讨好的活,他自然不会去争。不仅不去争,老八还要作壁上观,把对手老四推到火坑里。

在老八看来,太子不足为惧,比他先一步晋升郡王的老四才是他的劲敌。能正大光明的给老四下套,老八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在探讨该由谁来出任追讨欠款的大臣的御前会议上,老八主动辞去了户部的差事,并“无私”的举荐老四:

“儿臣曾管理户部,却未能峻切操持,以至库银挪借亏空。儿臣自认为察切之明,临事之威,远远不及四阿哥,因此,儿臣举荐四阿哥担当此任。而且愿意将管理户部的差使,也交给四阿哥来做。这是儿臣的辞呈,请皇阿玛俯允。”

见此,康熙先是一愣,但随即就明白了其中缘由。

而太子同样诧异,他本以为今天会是一场你争我夺的辩论会,没成想,对方辩手竟然与己方观点一致。

虽然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但转念一想,就算有诈也是老四在前面顶着,跟他这个太子有啥关系。

于是,在老八发言完毕,康熙询问太子的意见时,他沉吟片刻,便投上了支持票:

“儿臣以为,四阿哥胤禛办事认真,宜乎担任这个差使。”

至于其他阿哥们,本来就对这个差事避之不及,如今有了老八和太子带头把烫手的山芋扔给老四,他们自然乐意配合,纷纷表示没有异议。

随后,在询问完上书房三位大臣的意见之后,本着“不强迫”的原则,康熙做了会议总结:

“你们的意见朕都知道了,至于是否让四阿哥担当这个差使,朕的意思是,等四阿哥回来之后,问问他自己再说。”

至此,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不出意外这个差事最终是由老四接手。

夜谈

老四从江南筹款归来的当天,便以汉人的规矩,拜了邬思道为世子的西席老师。当晚,邬思道正式以“谋士”的身份,与老四进行了第一次交流。

邬思道一开口,就问了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四爷为什么要请邬某,出任世子的先生呢?”

所谓的“世子的先生”,只是邬思道对外的身份,谋士幕僚才是邬思道真正需要扮演的角色,这一点,老四与邬思道是心照不宣的。

而对于邬思道来说,在合作之前,他需要弄清楚,老四为何会选中他。

这不是好奇心,这是“合作”的基础。

也因此,老四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邬思道是否能心甘情愿,不遗余力的辅佐他。

我们再看老四是如何回应的。

他没有正面回答邬思道的问题,而是起身背了一段邬思道十年前写的文章:

“朝廷待其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矣,独不感天听若雷,神目如电。呜呼,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

不得不说,论笼络人心,老四真是一把好手。

洋洋洒洒、出其不意的背出了邬思道十年前写的文章,直接把怀才不遇、抱负无处施展的邬思道感动地热泪盈眶。

对于像邬思道这样有才情的人而言,想要收服他们,许之以利是侮辱,谈家国大义又有“绑架”之嫌,唯有攻“心”才是上策——我懂你,佩服你,尊敬你,认可你,所以我才会派人不远千里的去找你,才会放下身份姿态按照你们汉人的规矩礼敬你。

老四给出了满分答案,轮到邬思道表态了。

邬思道清楚,眼下摆在老四面前的问题是什么。于是,他主动提及了追讨国库欠款一事:

“这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接与不接得先看看借款官员的情形。”

见邬思道这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老四自然没有拒绝之理:

“好啊,我正想听听先生的见解。”

随后,邬思道侃侃而谈,根据欠款官员的情况,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不得已借之;

第二类:不安分借之;

第三类: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等邬思道话毕,老四一脸若有所思的问了句:

“照先生的意思,这差事我不能接?”

邬思道回道:

“不!一定要接。”

老四本以为,邬思道剖析难点与棘手点,是为了劝他不要碰这个差事,也因此,听到邬思道的回答,他一脸诧异。

见此,邬思道不慌不忙的给出了理由:

“这么多阿哥,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接这个差使?是他们认为国库的欠款不应该追回吗?不,他们是抱着这样一个心思,不愿意得罪人,更怕得罪了人,还追不回欠款。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使,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说完这段话,邬思道一脸期待地等着老四回应。

可万万没想到,老四不仅没有点头接茬,反而以“太晚了”为由,强行中止了这场谈话,留下邬思道一人楞在原地。

事实上,对于与老四的这场谈话,邬思道原本的打算是,先分析形势与难点,然后提出他的建议与观点,在老四认可点头之后,他再就事情给出具体的对策和方案。

毕竟与老板的第一次合作,他不露两手,怎么会让老板信服呢。

没成想,老四压根没等他把话说完,就匆匆离开了。老四的这一举动,让算无遗漏的邬思道,都茫然不已。

中止谈话背后的真相

为何邬思道的话没说完,老四就匆匆离开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另一个问题:老四究竟想不想接这个差事?

从表面上看,老四不想接,但碍于康熙单独找他谈话,且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希望他接手,老四这才硬着头皮接下。

可事实上,老四是想接手这个差事的。

理由有三个:

其一,符合老四的性格与人设。

老四这个人虽然与老八一样,有野心、有手段。有心机,但有一点他比老八强,他是真的想干事实,也愿意为百姓干点实事。

追讨国库欠款一事,上利国家,下利百姓,老四刚刚从江南亲眼目睹了受灾百姓的疾苦,自然想整顿一下贪墨无度的蛀虫们,这符合老四的性格。

其二,一个细节佐证。

如果老四真的不想接下这个差事,他就不会大半夜的跟邬思道聊这件事,更不会在过程中有这样一句反问:

“照先生的意思,这差事我不能接?”

注意,老四问的是“我不能接?”,且表情十分不以为然,这里的意思就已经很明显了,只有想接,才会问出“不能接”,如果不想接,他压根就不会有此一问,或者他更应该问“那我该怎么避开这个差事?”

也就是说,其实从江南回京的路上,老四已经做好了接下差事的准备。

其三,“刷分”的好机会。

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此时的老四早已有了夺嫡的心思,否则他也不会请邬思道做幕僚。

基于这个角度,我们再分析下当时的情况。

如果有人愿意接这个差事,老四不会争,因为争了难免会有“功利”的嫌疑,让康熙觉得他是冲着亲王的爵位去的。主动暴露野心的这种事,精明的老四才不会干。

可如今情况不同了,没有一个皇子愿意出头,这时老四接下差事,就没有争功、表现的嫌疑了,反而是以为领导解忧的姿态出现的,目的也是为了大清朝的江山社稷。

这种能让老爹康熙另眼相看的机会,老四岂能错过?

好了,清楚了老四的心思,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啥老四不等邬思道把话说完,就结束了谈话?

原因有两个:

一、邬思道看破了他想隐藏的心思。

要知道,看破领导心思,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尤其是领导的这个心思,暂时不想示人。

老四想夺嫡上位的心思一直隐藏的很深,连身边的老十三都没有察觉,也是为了隐藏这个心思,老四才会依附太子,对外以太子一派的身份示人。

而邬思道在分析欠款一事的过程中,显然是看透了老四的这个心思,所以才会从“谋略”“局势”的角度入手阐述。建议老四接差事的理由,也是落在了“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而不是落在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上。

说简单点,只有想夺嫡上位,才会事事以“讨好”康熙的角度出发。

也就是说,邬思道的话,让老四意识到,他隐藏已久的心思,被其看破了,还差点明。一向谨慎的老四自然得有所提防,毕竟,这是他与邬思道的第一次交谈,信任还未建立,忠心还有待观察。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四提前中止谈话,是一种出于谨慎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变相的防备。

二、为了后续更好的合作。

这段开头提到过,老四本就打算接下这个差事。他之所以想听听邬思道的想法,不是因为他没主意,而是为了探探邬思道的底,掂量掂量邬思道几斤几两,是否有资格做他的幕僚。

这时,我们再注意一下老四中止谈话的时机,正是邬思道准备给出具体方案之前。

也就是说,老四逃避的是邬思道即将给出的“具体方案”。

为啥要逃避?

因为差事如何办,老四早有打算。他的想法是,把差事接下来,但最终差事却不能办成(刚晋升了郡王,再得了亲王,他老四瞬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老四听完了邬思道给出的具体建议,两人的想法一致还好,如果不一致,老四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无异于是刚合作,就打合作伙伴的脸。

以邬思道的傲气,势必会认为老四过于自负,言不听计不从,进而不愿再做他的幕僚(这一点,在后续的剧情中已经得到验证),那老四之前笼络邬思道的手段岂不白费了。

毕竟此时的老四,对邬思道的表现是十分满意的,他自然不希望邬思道离开。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老四这才提前中止了谈话,将邬思道的具体方案堵在了嘴里——我没听你的方案,所以我怎么做都不算打你的脸。

结语

万事万物皆有因果。

就像《易经》告诉我们的那样: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一件事的发生,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看剧品剧如此,看人看事亦是如此。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