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网盘下载 影视资讯 春节档被低估的电影:表现惜败贾玲、沈腾新作,但现实意义更重要

春节档被低估的电影:表现惜败贾玲、沈腾新作,但现实意义更重要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vDoQhxU8ko5zyJT4ZyMO3s0M

都等急了吧。

春节档的压轴。

还是得留给真·劳模——

第二十条

同样是合家欢、群像喜剧。

对比去年《满江红》以45亿拿下年度票房冠军,今年春节档,老谋子存在感低得可怜。

目前票房7.5亿,不到《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的一半,甚至比不上《熊出没》的9.5亿。

连豆瓣评分也从8.0分降到了7.8,在春节档的五部真人电影里排名第四。

看似平平无奇。

但,Sir却看见了在“技术原因”被短暂下架的《一秒钟》之后。

张艺谋在现阶段,最勇敢、最悲悯的一次表达。

01

看《第二十条》之前,Sir没太高期待。

司法题材,喜剧风格,却选在春节档上映,这注定了《第二十条》不可能脱离超乎一般档期的正能量需求。

就像不管海报还是预告,都在弱化真实改编、社会批判这一标签。

《第二十条》的缺点很明显。

首先作者风格的极致弱化。

这两年,老谋子作品虽口碑不稳定,《坚如磐石》因删减而面目全非,《满江红》也被诟病人物空洞,逻辑不通。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张艺谋仍是国产市场中,对视觉表达最有执念和想法的导演。

但《第二十条》却很不张艺谋。

运镜平庸,配乐煽情,画面无趣,让人仿佛置身于八点档电视剧,甚至是加长版小品。

这也是很多观众在批评的——

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聒噪琐碎的家长里短?

比如马丽怀疑雷佳音和初恋有一腿,反反复复找茬,居然能成为电影的核心笑点;

还有雷佳音给孩子科普自己卑微的家庭地位,特别像春晚小品里,中年小男人给老婆上交全部工资的土味情节。

如果不是马丽和雷佳音喜剧功力深。

凭张艺谋几乎不存在的幽默感,《第二十条》大概是一部不及格的喜剧。

但换个角度想——

张艺谋这么信手拈来的导演,对电影审美有这么强的执念,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那么他为什么依然把这些在年轻观众看来,无聊、注水的家庭伦理细节疯狂放大、延长?

当然这里面有张艺谋自身的原因。

比如他认为电影不能闷,所以就得加入通俗易懂的笑料。

但张艺谋已经74岁了,他生活的时代,局限了他对年轻一代笑点的理解。

这导致很多人对这样的碎碎念倍觉冗长。

但Sir却觉得。

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在看似家长里短的琐碎的包裹下,张艺谋才得以有机会藏起他真正的表达。

就像《秋菊打官司》,官司没那么重要。

秋菊对说法近乎不可理喻的轴,她对官官相卫、滥用权力的深层恐惧,才是更重要的东西。

因为,那才是更中国,更乡土,更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

同样。

在《第二十条》里,其实正当防卫怎么从“沉睡条款”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也不是张艺谋最关心的。

事实上,《第二十条》虽然是片名,但它反而是最表层,最不重要的元素。

他想说的。

也远不是电影结尾,雷佳音在听证会上像去年《满江红》一样的正能量普法演讲那么简单。

02

《第二十条》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

一个普通人要做好人,到底要付出什么代价?

从儒家的君子到现代学雷锋,我们比谁都高调地宣扬着“做好人”。

但为什么现在法治健全了,观念文明了。

我们却觉得做好人更难了?

《第二十条》的很多瞬间,都会让人想起那些无法放下的社会事件。

唐山的烧烤打人案。

山东的辱母杀人案。

很多人说《第二十条》是偷懒的。

因为公平来得太突然,而程序正义如何优化,才能有助于实现实体正义,这些探讨都过于粗糙。

但Sir却反而认为,这《第二十条》的惊喜恰恰就在于——

张艺谋并不想回答这些艰涩的法律概念。

因为他也不想悬浮地探讨,法律如何健全,才能保障普通人做好人的权利。

相反。

他首先处理的是一个更能击打老百姓的核心问题——

中国社会秘而不宣的权力食物链,是如何将普通人的良知和尊严,一点点的吃干抹净。

电影以“正当防卫”为核心。

将剧情分成三条线索——

主线,是雷佳音在处理的主案件。

放高利贷的刘文经,用狗链把王永强锁起来,还多次强奸后者的老婆。

情急之下,王发狠了,错手把刘捅死。

但王是听见刘要从车上拿刀,为了保护妻女,才会把人往死里捅。

难点就在于——

不管公安怎么查,都无法证明刘车上有刀。

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霸凌,虐待,强奸……因为乡土社会的互相包庇,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

更讽刺的是,王永强是因为案件存疑,证据不足,检察院才延时起诉。

而另一边呢?

刘文经的家属,因为有律师,有势力,相当会给检察官施加压力。

他们能集结人马到检察院门前,说检察官拖延起诉,导致刘所在的车队发不出工资,为舆论造势。

他们能比公职人员更快地找到郝秀萍,用女儿的生命安全,威胁郝签下不存在强奸的声明,进而把王永强置之死地。

法,是什么?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提醒我们夹起尾巴做人的栅栏。

可一旦叠加了刘文经的烈士家属身份,叠加他们在康村这个原始的乡土社会中,不明觉厉的宗族力量。

法,就是一张横行无忌的盾牌,一把杀人不带血的屠刀。

电影的副线,是韩明办过的案子。

公交司机张贵生,看见流氓性骚扰年轻女孩,上前制止。

对方一顿猛揍,张贵生只好操家伙还手,但一不小心就把人打了个颅骨骨折。

根据司法惯例,张贵生的行为无法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只能是打架斗殴。

他不服,一次次到北京上访,但就是讨不回一个说法。

雷佳音演的韩明,不是冷血的人。

他理解张贵生的难,所以帮他找工作。

但前提是——

张贵生必须答应不上访,不再给政府添麻烦。

当然,也是不给他的工作添麻烦。

可张贵生为什么要上访?

女儿的坚持。

女儿不理解,爸爸为性骚扰出头,难道不是好人吗?为什么坏人不会被制裁,好人却要留下案底?

同样的疑惑,也发生在韩明的儿子心里。

他在学校看见校园霸凌,把人给打骨折了。

结果欺负人的,是教导主任的儿子。

韩明一家本来在县城生活。

因为一个挂职机会,才有机会到大城市来,让儿子在名校借读。

现在,一次打架斗殴,不仅借读要泡汤,还可能留下案底。

韩明和教导主任都是体制内,他们不缺钱,但争的是面子。

马丽不愿让儿子道歉:我儿子做好事不留名,他凭什么道歉?

教导主任却觉得:我儿子被打了,一个道歉都要不回来,我以后在学校还怎么管学生?

同样是“第二十条”。

同样法与情的困境。

但在不一样的阶层,也是那么泾渭分明,不可逾越。

王永强的还击,不是因为他想做好人——

这种要求,太奢侈了。

他想要的,只是活下去,做个人,保护好聋哑的妻女。

张贵生,稍微好点,在大城市混了个还算稳定的工作,他心满意足。

因为他本以为——

穷点,不怕。

至少我能以身作则,教女儿做个善良、正直、勇敢的人。可现实却告诉他,穷人,你就不该有这种妄想。

韩明,基层检察官,高级知识分子。

这或许是什么都不愁的阶层。

但他同样做不了好人。

大学时,初恋女友被学长猥亵,他坚持要出头。结果,猥亵的事情还不知道有没有结果,他自己则因记过而被分到了县城。

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而在二十年后。

世界似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他的儿子想做好人。

他想让孩子有做好人的勇气。

可面对孩子的提问,韩明唯有沉默。

儿子:我错了吗?

韩明:你没错。

儿子:那法律错了吗?

韩明:法律不会有错。

儿子:那到底谁有错?

韩明:……

03

在《第二十条》里,谁最有资格做好人呢?

或者说。

谁做好人,能做的游刃有余、获得满堂喝彩呢?

那当然是——

当赵丽颖演的哑女自杀,刘文经的案子引起更大的轰动,不得不给出指导意见的上层力量。

他们会特地把韩明叫过来,充分展现了上面对这件案子,对司法公平,对社会舆论的重视。

有了重视。

韩明才有了做事的底气。

他突然能开专家听证会,也才有了那一段“激情演讲”——

“法,是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做好人的代价更高。”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很多人诟病,觉得最后走的又是青天大老爷那一套,但你回过头来想,这样的处理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实的拍法呢?

就像很多人质疑其不如《辩护人》。

因为《辩护人》里,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愿意放弃全家的生命安全,被唤醒最强烈的公民意识,去对抗个国家最大的反派——

公权力的滥用。

但这样的事情,不是编的,而是在韩国的历史上发生过。

而我们呢?

如果不这样拍,你会相信,这拍的是中国吗?

说到这里,Sir想到三十年前的《秋菊打官司》,它明明不是喜剧。

可它对现实的观察与讽刺。

是今天所有国产喜剧都做不到的。

一个老头说,秋菊的官司一定能打赢。因为当时刚推出“民告官”的法律。上面一定会把秋菊案作为成功案例,进而起到普法作用。

结果,秋菊的官司输了。

但电影的讽刺还不止于此。

秋菊痛恨私权的滥用,就像她痛恨村长把钱撒在她脸上侮辱人,更痛恨公安局的复议文件,一声不吭就落到了“公家人”村长手里。

结果,她生孩子难产了,如果不靠村长出动私权,又怎么把命捡回来。

电影最后。

追了一路要村长道歉的秋菊,决定原谅对方。她甚至亲自上门,邀请对方参加儿子满月酒。
此时,最戏剧的一幕出现——满月酒上,村长迟迟未出现,却等来警察。警察告知,因为村长那一脚被验出踢出轻伤,要依法拘留15天。
听到这,秋菊措手不及。
她撒开腿地追着警车,警车越行越远。

影片最后,就定格在秋菊迷茫而惊恐的眼神中。

这个眼神,真的很中国。

因为它不仅在讽刺秋菊,也是在惊醒屏幕前的我们——

我们痛恨权力的滥用,却又那么依赖权力的滥用。

《第二十条》当然不够好。

相比于《秋菊打官司》,它失去了尖锐。

可是。

回过头来再想,当下它尖锐得起来吗?

今天的观众,可能会像当年一样,对这些无解又无奈的困境,有这么大的接受能力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目前《第二十条》最激烈的争议,甚至不是关于创作。

而是再一次的“看的不适”。

比如跟去年《满江红》一样,出现了“强奸戏”。

甚至。

有人觉得《第二十条》又在宣扬爹味、男性凝视。

为什么司法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要靠女性的身体,乃至生命作为献祭?

Sir不想从性别角度回应这个问题。

且不说强奸镜头是一闪而过,没有任何的裸露,甚至没有过度的暴力。

当“看得舒服”变成电影的评价标准。

这其实就相当于,哪怕创作者拐着弯说话,在一个真话所剩无几的环境里,保持了最大限度的良知。

我们也不再能接

没错,这几年张艺谋的确总被诟病“女性角色空心化”。

这点是事实。

但其实《第二十条》,是过去五年里张艺谋对女性角色塑造得最成功的一次。

表面看,“做好事”的都是男人。

可哪一个男人,没有一个要强、侠气、率真的女性作为重要力量?

包括被夸最多的赵丽颖。

在过去,她还是一个靠本能演戏的演员,因为外貌的限制,挑战了众多更复杂的电视剧角色,演技仍然没有质的飞跃。

但在《第二十条》里,哪怕没有一句台词,仅靠眼神、肢体、哭戏。

她让所有人折服。

这不仅是一个受尽苦难折磨的母亲。

她还是坚韧勇敢、明辨是非,即便被逼到绝境,还能保持清醒的悍妇。

如果没有剧本的成熟,角色的深刻,我们不会对片中人的极端处境,有那么深的共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Sir愿意为《第二十条》鼓掌。

哪怕它缺点很多。

哪怕它不会超越《秋菊打官司》,甚至达不到前者的一半。

可它依然是这个时代的逆行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