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网盘下载 影视资讯 为《长安三万里》挑刺:李白可不是赘婿那么简单,而是官二代

为《长安三万里》挑刺:李白可不是赘婿那么简单,而是官二代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NOM2UxRCTPOSKVLXcZmQetEx

为《长安三万里》挑刺:李白可不是赘婿那么简单,而是官二代

本文作者:李啸天

追光动画将大唐气象撕碎揉入电影,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在去电影院里看《长安三万里》时,发现坐了很多小朋友。说明各位家长还是很希望能够带孩子看一场文化盛宴的。

《长安三万里》的整体打分还算可以,豆瓣打分8.1分,值得一看。

不过,有几个地方的历史错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来码一码吧。

第一个,来说说影片中对于李白的描述,抹黑程度太大了,最不能忍的是将李白描写成了商人之子,而且是赘婿,靠媳妇上位

这个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将李白认作是商人之后,基本上源自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以及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郭认为李白是商人之子,而杜甫则是贫困子弟;陈则认为李白是胡人之后,是胡商改姓。

先说郭说。要知道《李白与杜甫》出版于1971年,那可是文哥高峰期,那时一切政治先行,没有纯粹的学术研究。当时的历史学家不是被打成“佑派”在劳动“改造”,就是被说成是什么“反动学术权威”在遭受批斗。即便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没受到冲击的学者们,也都是惊弓之鸟根本不敢随便说话,更别提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还出版成书了。郭沫若在文哥初期也受到了冲击,之后就夹着尾巴做人,甚至靠献媚求活,这一点至今被很多人诟病。这样的时期这样的郭沫若,他还有几个胆子去发表纯粹的学术研究成果?还不是为了谄媚,为了讨好上峰,他所谓的学术判断与认定,是服务于政治的要求的,符合当时批李扬杜的氛围,当不得真。

非学术环境下的非常之论,不必当真。可是,偏偏有人当真了,而且影响至今,现在的人还继续信,就挺悲哀的。只能说文哥余毒,危害至今。呜呼!

还有,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的论断,也出自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先祖曾被流放碎叶,倒不是郭若沫的原创,而是为李白修墓碑的范传正记载的。范传正的父亲范惀(因惀没有相应的简体字,常被误传为范伦),是李白的旧交,范传正说“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可惜的是,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但李白作有《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这里的“范居士”就是范惀,李白说“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很好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相逢在一起一玩就是10天。而且,杜甫也写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实际上是同一件事,就是李白、杜甫、高适同游梁宋时期发生的事,他们一起去寻找范惀,把酒言欢,“作十日欢”。《唐诗杂记》里也说杜甫的这首诗与李白的这首写的同一件事,杜甫诗曰:“入门高兴发。”李白诗曰:“入门且一笑。”杜甫写道:“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李白诗曰:“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不同的诗,辞意却非常相似,应当是同一时间所作,写的是同一件事。“范居士”与“范十”,都是指的范惀。

李白去世之后,范惀的儿子范传正怀着对李白的仰慕之情,决定要厚葬李白,为他立碑竖传。于是,他多方打探,寻求李白的后人,于是找到了李白的孙女,但是从这个孙女那里发现了李白的儿子李伯禽手写的一段李白的家谱,可惜范传正拿到手时纸张已经坏了,缺了很多字。这些都被他写进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这也是有关李白身世最直接的记载。李白去世后,葬于当涂县南十里之龙山东麓,身为刺史的范传正连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的碑文是范传正亲自撰写的,也是可信的。碑文真实地记述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的经过及原委,记载了李白的出生地、家世、晚年及其身后的境况,反映了李白一生的思想、经历及其性格特征,对于研究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碑文里说:“(李)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这里有两个点,其中之一就是祖籍。李白详细的祖籍已经没有了,“绝嗣之家,难求谱牒”,但碑文明确记载了李白先祖曾居住过碎叶,后来直到神龙时期,也就是武则天当政时才迁到了四川广汉。

问题来了,碎叶到底在哪里?

郭沫若说,这里的碎叶是位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然后被当成了定论。其实,李白先祖流放的地点,本身存在较大争议。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新疆哈密碎叶,二是新疆焉耆碎叶,三是中亚碎叶。从现有证据来看,李白先祖被流放中亚碎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隋代时中亚碎叶并不在中国版图内。隋朝廷流放罪犯,怎么会流放到国外?关于这点,早就有人提出以郭沫若的学问,不可能不知道新疆哈密碎叶。可郭沫若在自己的文章里却只提中亚碎叶和焉耆碎叶,而且重点突出了中亚碎叶,这显然是有意为之。

为什么郭要这么做?实际上还是出于政治需要。《李白与杜甫》出版于1971年,而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那一时期,中国与苏联正陷入大论战之中,关系极其紧张,双边关系将至冰点,军事对峙一触即发。中苏的对抗除了边境的军事对峙外,还有不断升级的“口水战”。中苏“口水战”中有一条是中方指责苏联及其前身俄国侵略成性,在清代和民国侵占大量中国领土,其中就包括古代被我们称为西域的地方。苏联则反唇相讥,说西域根本就不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是侵略所得,并以清朝的乾隆皇帝把西域称作“新占疆土”作为证据。

这种情况下,郭沫若提出李白所出生的碎叶位居中亚,当然具有重大意义,是“西域自古以来属我们固有领土”的铁证,是足以给“苏修”重要一击的“武器”,因此立马就得到了中央的盖章认定。不过,以现在的眼光再去看,就这可以明白,李白出生于“碎叶”,是政治需要。

所以,从纯学术的角度看,李白出生的碎叶,到底是中亚还是新疆,起码应该存疑,不可笃信郭沫若。

《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里还提到,李白是“凉武昭王九代孙也”。啥意思?这可是妥妥的官宦之后。郭沫若说李白是商人之后,政治意图是往阶级论上靠,大唐的商人基本上属于小资产阶级,而宦官之后起码也是地主阶级了。郭沫若说李白是小资产阶级,明显是想赞李白,算是在为他进行开脱。

至于陈寅恪所提的李白家族是西域胡商的说法,更加难以让人信服。毕竟,李家是从汉族统治的重心被贬谪到西域去的,汉族的血统自然是一直都有的。至于在西域生存的过程中,与西域女子进行通婚,加入了西域血脉,那倒是可能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李白是胡人,而否定了他身上一直流淌的汉族血统。

关于李白的家世,还有李白同时代魏颢的《李翰林集序》和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可以资证。魏颢是李白的朋友兼“粉丝”,《李翰林集》是李白亲自委托魏颢整理的,也是李白在世时唯一的个人诗集,李白肯定看过《李翰林集》。而李阳冰也不只是李白好友,还是李白名义上的族叔,他是李白晚年投靠并依托的人,并在李白去世前接受李白嘱托整理其作品而集成《草堂集》。

《草堂集序》里提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两文的意思,都是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李暠是五代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自称是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之后,世为西州大姓。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号称祖源为李暠之后,并追封李暠为大唐的“兴圣皇帝”。所以,追溯渊源的话,李白一家和李唐宗室要算出于一门。

可事实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在代北武川镇出生,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北魏末年著名的六镇边民大起义其中之一。李虎一家好几代都是武川镇的草莽武人,和陇西成纪从来没什么关系。所以,唐朝宗室硬攀附李暠,本身就是无理的。李白是否攀附,因为“难求普牒”,已无法考证。

起码,大唐朝廷是不认的,在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命李彦允等入宗正籍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算是认可他们为李唐皇室的金枝玉叶,偏偏李白家族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要知道李彦允与李白也是老相识,李彦允是李白的从祖(祖父的兄弟)。李阳冰《草堂集序》里记载“天子知其(李白)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就是说李彦允当时任陈留采访使,李白离开长安去陈留投靠他,并在他的介绍下,加入道教。这么铁的关系,李彦允都不认可李白是李暠之后,没有带上他一起列入正籍,还能说什么呢。

但李白依旧自认自己是名门之后,他在三篇诗文中谈到了自己的家世。

其一,是李白在名作《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介绍自己家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其二,是李白在他的《送杨燕之东鲁》这首诗中说:“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

其三,是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叙述过自己的家世,文曰:“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里的金陵不是后来的南京,而是西凉的建康郡,有人说是“金城”(兰州古名)之误。

按李白自己的说法,自己身出名门,是陇西氏族子弟,固侯门士,是李广之后。但是李白只提远祖,不提近宗,看来还是隋时被流放到碎叶时的罪名一直没有得到翻案。所以他们一家搬迁到绵州也是偷偷入境,“潜还广汉”(《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逃归于蜀”(《草堂集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

范传正提到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也有记载是李克。范传正还说李客没有当过官,“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但是,《旧唐书·李白传》里又明确记载:李白“父为任城尉,因家焉”。也就说李客在任城(济宁)做了县级干部(县尉),于是全家搬迁到了那里(因家焉)。

也正是任城期间,李白与杜甫、高适结识,并一起游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也是在任城周边,通过李白的诗文,以及其他诗人的诗文,可以看到一个庞大的李氏家族。

《长安三万里》里高适被称为“高三十五”,而李白,在唐朝诗人口中被则称为“李十二”。杜甫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诗, 唐贾至有《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诗,崔宗之有《赠李十二白》诗。之所以被称为“十二”,是李白在李氏家族中同辈之间的排序为十二。

上面说过,他的从祖李彦允在陈留(开封)任采访使。除此之外,李白诗集中有一首《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诗题中称呼的“任城六父”, 显然就是李白的六叔父。这至少证明他的亲叔父曾经在任城担任县令,当时六叔父的任期满了,要回京城述职,李白在宴会上为他写诗饯行。

此外,李白的兄长李明府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别中都明府兄》),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当主簿,从祖在济南当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今兖州)当都督,都有明确的记载。李白在山东时也写有《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等诗,分别提到了李凝、李之遥、李沈、李幼成等等。

李氏家族如此庞大,为官为宦者良多,李白夹在其中,自然不是什么落魄子弟,也不是商人家庭,而是官二代,是大家之子。这一点,必须要为李白辨正一下,严肃批评下《长安三万里》里的设定,大大矮化了李白。

好吧,这文章越写越长了,实在是抱歉。

接下来再说一下李白身为赘婿的问题,看看他是否借助媳妇之力往上爬。《长安三万里》再三拿这个说事,说落李白,实不应该。

李白的感情经历是一生先后娶过两次媳妇,然后私情又有过两次。第一段婚姻发生在李白27岁时。在古时,男子一般16岁就开始结婚了,李白27岁还没有婚史,已经算是大龄剩男了。不过在诗坛上,他已认识了苏颋、岑参、孟浩然、李邕等一帮名流,地位蒸蒸日上。在扬州,他认识了孟少府,李白也称呼他为“孟赞府”“维扬孟公”,尽管名字没有流传于后世,但他对李白的帮助却非常大。

李白一生数次“下扬州”,第二次来扬州时,生了一场病。处在困境中的李白,得到了“孟少府”的帮助。大名鼎鼎的《静夜思》,就是李白病中写于扬州的。孟少府对李白的帮助,至关重要的是帮他找到了媳妇。那就是前朝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因为许圉师的儿子曾在中宗时做过员外郎,与孟少府的父亲一同共过事。所以,许家与孟家是故交。那时候,许圉师早已亡故多年,许员外也已辞官归乡,但许家的姑娘年龄已到26岁,却依旧待字闺中。唐时女孩一般15岁就开始出嫁,许家姑娘在家待了这么久,许员外自然非常着急。于是,孟少府牵线为李白做媒。

李白,由此做了赘婿,将家安置到了安陆,倒也不假。许氏为李白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叫李伯禽,女儿叫李平阳,两人的关系倒还是不错的。做赘婿,感觉当然不好,李白在《少年行》里就吐槽过:“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这段婚姻维持了12年,但李白更多时间花在在外周游交接名流之上,真正在安陆的时候不多。为此,李白还满怀愧疚地为许氏写下了《赠内》一诗: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太常妻”典故出自东汉周泽,意思是夫妻感情不好,不同居。)

诗意就是我喝酒烂醉如泥,真对不住你,你嫁给我就跟守活寡一样。这些年李白一直屁股不着家,尽管没能做上官,但也认识了贺知章、玉真公主等一大票权贵,打出了“谪仙人”的名号,还跟唐玄宗搭上了关系。

许氏去世后,李白带着一对子女来到了任城,投奔亲戚,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在这里,李白首先遇到了一个刘氏,鬼混了一段时间后分手。然后又结识了一位山东妇人,媾和了一段时间,为李白生了一个孩子李颇黎。再之后,李白才迎娶了唐中宗时期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再次入赘。

不过,尽管李白两次入赘,却并没有受到过太多荫护。因为,迎娶许圉师的孙女时,前朝宰相已去世多年,李白岳父的社会地位也一般。而再次入赘的宗楚客,则是一个著名的奸臣,因为阴附武三思、韦后而被唐玄宗所杀,名声臭不可闻。李白入赘宗家时,宗家已随宗楚客的被杀而彻底没落。李白,要想靠媳妇家的力量,扶摇直上,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长安三万里》里多次拿李白入赘来说事,其实不必。

甚至,李白将自己的子女李伯禽、李平阳留在了山东,在伯禽生病之后,连宗家都拿不出钱来为其医治,还要靠宗氏卖掉自己的首饰才凑够钱给伯禽治病。

而且,当李白政治上站错了队伍,晚年屁股坐到了永王李璘那一边。作为永王旗下最具名望的人,当永王兵败失败后,李白自然难以逃脱。按律,李白当斩。

《新唐书》记载,李白被朝廷列为从逆重犯,“当诛”,定成死罪。大将郭子仪深知李白只是个不谙世情的书生,绝非有心叛逆之人,出手搭救,“子仪请解官以赎”,请求以自己官职为李白赎罪,唐肃宗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把李白流放夜郎。

这期间,郭子仪的出手搭救,就有宗氏的功劳。李白被俘之后,自己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一首诗,这高中丞就是高适。但是,高适并没有搭理他。甚至,宗氏亲自去高适府里拜访,高适都闭门不见。所幸的是,宗氏四处奔波求救,活动了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安西军副元帅的郭子仪等人,最终靠郭子仪出手,才被肃宗放了一马。

李白被贬夜郎时,宗氏和他的弟弟宗璟前往送行,李白还写了一首《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以示感谢。

总而言之,李白的两次入赘,在感情上都还不错,尤其是宗氏,对她相当好。但是李白并没有受到太多翁婿照顾,无论是宰相许圉师还是宰相宗楚客,都没有帮上李白什么忙。李白的一生,折腾来折腾去,都是靠自己。

所以,《长安三万里》犯的错,实在是过于离谱了。而且,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

影片中中晚年的李白,挺着大腹便便的肚子,离大家心目中的李白,也相差甚远。大家记忆中,张狂倨傲的李白,还是《妖猫传》里尽管惊鸿一瞥,却风流占尽的李白,由辛柏青饰演,才最为传神。

至于《长安三万里》,尽管李白在海报上占据了C位,其实一副忧国忧民模样的高适才是整个故事的正主,是男一号。至于李白,唐诗迷们表示不认,还是歇了吧。

预告,下一篇的题目是:《高适才没有搭救李白,他救的是杜甫》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