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网盘下载 影视资讯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JHM0oPU2p0xxA9FKfWM5d3O8

夏天过去了,暑期档以91.34亿(含服务费)的总票房收官了。

这样的成绩,相比去年同期疫情影响下的73.81亿(灯塔专业版数据),有23.77%的大幅上涨,但还远没有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2018年暑期档总票房是173.77亿,2019年是177.78亿,而今年档期总票房,甚至和八年前的2014年暑期档不含服务费的90.91亿差不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91.34亿又一次建立在历史同档期最高票价的基础上。去年暑期档36.37元的平均票价已经刷新纪录,在这之前的2018、2019年暑期档平均票价分别为35.01元和35.39元,但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升至39.1——高票价助推的票房成绩背后,观影人次的流失已经成了无法被掩盖的事实。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灯塔专业版显示,今年暑期档观影人次为2.34亿,比作为历史同期最低点(2020年除外)的去年的2.03亿要高出一些,但与2017年的4.74亿、2018年的4.96亿和2019年的5.02亿相比,仍然是腰斩。

三年前毒眸(ID:DomoreDumou)曾在文章中提到,暑期档5亿的观影人次可能见顶了,但并不是没有挖掘增量观众的可能性。而如今,这个数字回到了2014年(当年暑期档有2.56亿观影人次),似乎又到了从头再来的境地。

观影人次的下滑已经持续了太久。在这几年的大小档期,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观众的流失。可是这样的情况持续发生在对全年票房起决定作用的暑期档,还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爆款电影没有真正地引发全民观影热潮,中等体量的优质影片供给又没有跟上。在这个夏天,观众对电影,还是没那么感兴趣。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失去的观众要挽回,新的观众要培养,电影市场恢复迟缓,电影要承载的使命实在太多,一部不到30亿票房的《独行月球》不够,三个月的暑期档组成的一个夏天,也远远不够。

差在哪儿?

传统意义上对暑期档的统计包括了6、7、8三个月份,单拎出来这三个月的票房来看,六月大盘的表现严重拖了后腿。

灯塔专业版显示,6月大盘报收19.18亿(含服务费),观影人次只有5284.9万,均为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值(2020年6月电影行业停摆,不计入统计)。要知道,2019年的6月有41亿的票房产出,再往前几年的历史同期也都维持在超30亿的水平线上,即使是2014年6月,也有28.25亿票房,相比之下今年实在是缩水严重。

当然,这也是种种因素之下的无奈结果。自春节之后,全国多个城市受疫情反复影响,票房重地上海、北京和东北地区等多地影院都经历了停摆,全国电影院营业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情况持续了很久。放映场所关闭也直观地影响了影片的定档上映,灯塔专业版显示,上一个历史同期表现最差的去年6月,还是有62部影片上映,但今年这个数字直接降到29部。

暑期档前三分之一的落魄收场,并不意味着大局已定。在这样一个并非靠节假日氛围拉动消费而形成的档期里,愿意为电影消费的年轻观众群体数量大、档期时间长、容量大,所以仍然可以寄希望于七八月份有“奇迹”发生。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只不过到了7月,对票房做出主要贡献的影片并非期待中的新片、大片,而是在6月24日上映的《人生大事》。该片在6月拿到了4.97亿的不错成绩后,在7月长线作战、收获了11.4亿的票房。

而7月的新片《神探大战》,虽然在当月拿到了6亿多的票房,但整体表现比较平稳,没有成为有竞争力的爆款——就在行业感慨“难道7月不会就要这么结束了吗”的时刻,《独行月球》在月末横空出世。

影片于7月的倒数第三天上映,三天时间拿到了9.98亿的票房,最终成为7月票房贡献排名第二的影片。它终结了观众只能选择《人生大事》和《神探大战》的尴尬局面,成为7月最大的惊喜,并且在8月依然几乎没什么对手,稳拿18.98亿票房,目前累计票房达28.97亿。

而整个八月,新上映的《明日战记》虽然后续靠话题出圈助力票房上涨,但目前票房还是没有突破7亿。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也因口碑存在争议而只收获了3亿多的成绩,国产片《断·桥》和外片《小黄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传》的表现紧随“杨戬”之后,均表现平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独行月球》,那这个暑期档再无能打的新片,整个大盘或许真的就“完蛋”了。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可作为拯救今年暑期档的爆款,《独行月球》的“爆”又显得没有那么“爆”。

之前的暑期档因为有过《哪吒》《战狼》这样50亿左右票房体量的大爆款出现,拉高了档期能诞生的爆款票房水位,而“最不济”的,也是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在档期内拿到30亿的票房——为什么今年最卖座的《独行月球》与2018年的“药神”票房差距不大,但今年暑期档总票房会比2018年同期缩水一半?

从2018年暑期档的影片表现就能找到答案。除了第一名《我不是药神》外,还有档期内拿下25.2亿票房的《西虹市首富》和近17亿的《侏罗纪世界2》,另外还有《巨齿鲨》《一出好戏》两部档期票房破10亿的影片——爆款之下,第二梯队的影片也很能打,几部影片共同烘热大盘、组成了一个173.77亿的总成绩。

而今年的格局则显得非常黯淡。《独行月球》之外,只有《人生大事》和《侏罗纪世界3》两部档期内票房过10亿大关的影片,头部之下,严重缺少“中流砥柱”——爆款不够爆、影响力没发挥出来,第二梯队表现又不够扎实,所以今年的暑期档只能到如今乏善可陈的地步。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可是有吸引力的影片不够多,所带来的结果并非只有一个不够漂亮的票房数字,更重要的是,没有制造出一种热闹的、人人都要去看几部片子的观影氛围,也没有给观众更多的选择,即,对观众来说,在这个暑期档里,没有太多与电影亲近的理由。

观众不会在意暑期档

没有大爆影片的暑期档,是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的。

对普通观众来说,很少有人会在意电影处在哪个档期,而暑期档作为一个非节日档期,它的存在感高或者低,更是只取决于一件事:新片够不够多,片子够不够好。

首先来看上映新片数量。灯塔专业版显示,今年暑期档三个月有121部新片上映,比去年少了48部,当然,去年的7月1日和8月1日有多部影片重映,拉高了整体的新片数量,而如果与2017年的149部、2018年的138部和2019年的134部相比,今年暑期档的新映影片数也是少的。

虽然业界有传言,因种种原因一大批新片定档艰难,无奈错过了暑期档。不管具体原因如何,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体影片定档数量的减少,可能有票房攫取能力的影片未大批量出现,还是会影响观众走进影院的积极性。

再看片子是不是足够好这个问题。

过去暑期档为我们留下的老生常谈的案例无非是:第一,像《战狼2》这样的全民爆款出现,强势拉回观众,并且挖掘出增量用户;第二,有吸引力的外片也进入这个档期,像《变形金刚5》《侏罗纪世界2》这类影片,满足观众对视效大片的需求;大批量优质的中等体量影片供给,让观众产生一种走进影院不管选什么都有的看的感觉。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所以当讨论暑期档的时候,通常最先被提到的就是超级爆款的存在,因为它们往往具备凭借一己之力创造高票房的同时,拉热整个大盘、获取观众对电影的注意力的功能。这对其他差不多时段上映的影片来说,也是一种加持。

今年暑期档卖得最好的《独行月球》,如上文所言,在票房维度不及观众记忆里的“战狼”“哪吒”那么爆,观众评价维度,影片豆瓣评分不过7,与往年的“药神”“哪吒”口碑评价和话题讨论度存在一定的差距——爆款在口碑上不够爆,观众对电影的信心也没能最大程度地挽回,爆款的威力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进口片“小黄人”系列新作败北,其他国产片平平无奇,且存在口碑争议大的影片,暑期档整体就没有营造出一种好片多多的声势,所以过往高票房的暑期档所形成的一超多强格局并未在今年被复制,而观众与影院疏远的惯性,也就没有彻底扭转。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惯性没有打破的直接结果还是体现在观众层面。从上图可以看出,2017年暑期档观影人次一下子从前一年同期的3.73亿多涨至4.74亿多,涨幅高达27%,但是2018年并没有维持住这种高昂的上涨态势,只是微涨至4.96亿,2019年同样微涨至突破5亿大关,之后便是疫情影响、电影市场停摆之后的极速下滑至谷底,从谷底往上走的路,实在太艰难。

不止于此,以2018年档期票房最高的《我不是药神》和今年的《独行月球》作为案例,灯塔专业版显示,前者的青少年用户占比为10%,后者只有7.8%,在20-29岁的观众占比上,前者也要远高于后者,而《独行月球》30-39岁的观众占比则高于《我不是药神》——

在一个十分依赖年轻观众群体的档期,头部影片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很好地调动起年轻观众的观影行动。作为年轻观众占主力军的动画电影,《杨戬》的表现实在过于平庸,也没有打透目标受众。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所以说,这个暑期档里并没有多大程度地改变观众与影院相对疏远的关系,更谈不上对增量人群的挖掘。

在三年前,我们还可以设想3个月5亿的观影人次天花板,或许能通过在6月就大量上映新片、国产片和进口片分散上映等多种挖掘增量观众来实现突破,但是如今回到2014年水平线,对观众的挽回几乎可以说是需要回到起点、从头再来的事。

而在小屏幕,情况则完全相反。按照电影的暑期档概念来算,剧集在暑期期间出了《梦华录》《沉香如屑》《星汉灿烂》这三部热播剧,以及刚收官的大爆剧《苍兰诀》,不管是在话题讨论度、关注度还是数据上,都形成了一种声势浩大的全民观看、讨论热潮。而这种盛况,已经很久没有发生在大银幕身上了。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如果说剧集、游戏、短视频,更适合已经习惯了居家办公、上网课的年轻观众。那么电影对于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在哪里、非去电影院不可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在这个夏天得到回答。电影和电影院在今年暑期档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弱了。

重要的,不只是夏天

无人在意电影,那就放弃暑期档吗?当然不是。

暑期档曾经是一个可以制造170多亿票房、占全年总票房近三分之一的超级大档期,它的表现如何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全年大盘的最终结果;其次,这个档期足够大,战线足够长,对影片的类型并不挑剔,基本上只要是质量过硬的影片,都有机会充分发光发热——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可有可无、可以被放弃的档期。

而观众,也并不是完全走远了的。暑期看电影的存量人群比较固定,他们有固定的观影习惯,是暑期档的基底;而增量人群也比较固定,只要有好片子,他们就会出现。只不过疫情三年,档期的威力被削弱了很多,要重整旗鼓,要六月外片拿出强劲的实力、七八月国产片要制造大爆款、多种类型的影片供给要丰富且均衡,这些常规的方法可以稳住暑期档、给全年票房一个保障。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但并不止于此,对国内电影市场来说,只依赖像暑期、春节档这样的大档期是行不通的。电影作为商品,面对的核心受众还是年轻的一代,而这类消费群体的特质就是追求新鲜感,所以新片的上映应该是日常行为而非节日、档期行为。

毒眸曾经在文章中提到,像《王者荣耀》这样的手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行为和日常消遣,电影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年均观影一两次的路人观众来说,如果看电影仍只是档期里一个有仪式感的选择,显然是不够稳定的。行业需要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的固定档期依赖,培养起消费者的日常观影习惯——把过年过节才吃一顿的“饺子”,变成平时总吃的“大米饭”。

一年52个周末,每个周末都有具有吸引力的影片可以让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长此以往,观众的观影习惯会被培养起来,看电影成了日常的消费、娱乐行为,即使不分暑期档、春节档、国庆档,每一个周末都是一个热闹的日常档期。

当这种局面真的形成之后,我们就不需要再担心“上半年的票房大幅缩水,下半年能补齐吗”这样的问题。

规律已经存在并且被重复多次,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遵循规律并且培养起市场需求。当然,谁都知道这件事并不是某几部影片、少数几家公司就能完成,唯有把蛋糕做大,把竞争的空间激活,把消费者心思揣摩透(从而建立起被认可的品牌),行业里才可能有更多的源头活水,电影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否则今年暑期档的乏善可陈,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

而也不必过于悲观的原因在于,我们依然相信观众对电影是有兴趣的,只不过目前有的调动这种兴趣的方法还没有奏效。已经上映55天,但排片和单日票房出现上涨的《隐入尘烟》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影片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因为主角“吃鸡蛋”的片段在短视频平台发酵,触动了大众对他人的穷苦、绝境和真情的感知能力,与普通人的情绪契合,为影片在院线市场再次走出上扬的票房曲线而添了一把火。

91亿的暑期档,可有可无?

在《隐入尘烟》的“逆袭”背后,不可忽视的本质是,电影作为一种商品,需要拍得好看,给观众花钱购票的理由,这是一种逻辑简单的消费行为,但中间时常会产生出一些商业层面之外的东西:电影也是一种与人沟通、交流,让人产生情感和思考的艺术形式。

电影曾经抚慰过很多人的心,现在和未来也依然可以做到。经历了重创之后,国内电影市场当然需要时间恢复元气,现在还不是缴械投降的时候,观众和电影的疏远关系也并不是最后的结局。

只不过,错过了这个夏天,不能再错过之后的春秋冬夏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